人口数量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整体生活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婴儿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和平发展周期延长,战争对人口的吞噬极大减少,以及发展中国家群体进步等等,都成为推动世界人口增加的积极因素。
与此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城市化等因素正带来持续生态压力。虽然人口数量与其对地球的影响关联复杂,但毋庸置疑,不断增加的人口挤压着地球上其余生命的生存空间,四分之三土地和三分之二海洋已被人类活动极大改变,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但是应该看到,人口数量与地球承载力并非简单的静态关系。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理念进步,生态文明意识提升,人类利用资源的效率、保护环境的力度也在增加,使得地球承载力不断扩容。《波士顿环球报》报道说,地球承载力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变化,1000年前地球只能维持不到5亿人的生命,100年前地球已经能够承载约20亿人口了。
地球如何承载人类之重?这个问题既取决于自然约束,也取决于人类自身的选择。美国智库伍德罗·威尔逊中心研究员珍妮弗·休巴指出,“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是由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我们的数量造成的”,与其担心80亿人口对地球来说是否太多并把问题归咎于人口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更大的问题其实是最富裕国家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者斯蒂芬·多佛斯和科林·巴特勒在论文中写道,“如果地球上每个人都像美国中产阶级那样生活,地球可能只有大约20亿人口的承载能力。”
此外,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也极大限制了地球的承载力。据统计,目前全球粮食产量足以喂饱80亿人,却仍有8亿人口“长期营养不良”,一个重要原因是富国对资源的过度占有和全球范围分配不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弥合全球富有者和贫困者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个人口总数达到80亿的世界将充满紧张和不信任、危机和冲突。”
当前,人类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团结行动正在增加,超越西方物质主义的工业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成为响彻全球的进步呼声。例如,拉美国家发掘印第安民族传统生态理念,发起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美好生活”运动;中国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精髓,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实践不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将为共建生生不息的美丽星球带来重要启示。
习近平强调,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双方要着眼未来做好顶层设计,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传统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积极挖掘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潜力。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在法国发展提供更加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习近平强调,经过多年发展,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双方应该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维护国际经贸规则和秩序。希望法方推动欧盟继续奉行独立和积极的对华政策。中方愿同法方一道,支持印尼主席国工作,推动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取得成功,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沟通协作,共同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应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马克龙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主席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祝贺中共二十大取得圆满成功。法中两国都致力于促进全球和平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令人钦佩。法方秉持独立外交,反对阵营对抗。面对当前动荡国际形势,法方希望同中方继续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精神,密切高层往来对话,深化经贸、航空、民用核能等领域合作,欢迎中国企业赴法国开展合作。法方愿同中方加强多边沟通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危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法方愿积极促进欧中对话合作。
双方就乌克兰局势交换了意见。习近平强调,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明确一贯,主张停火、止战、和谈。国际社会应为此创造条件,中方也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发挥建设性作用。